【地评线】东湖评论:与古诗词一起邂逅文化端午 -凯发全站app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10日
来源: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打印:
字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端午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为代表的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除了外在物质形式沿袭端午节各种民俗活动外,我们更要通过文化方式在内心深处与端午节的精神内核同频共振。

诗词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端午节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情感寄托,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抒发情感、寄托思绪的重要载体。以古诗词描绘的端午节为考察对象就会发现,全国各地端午节的习俗活动尽管千差万别,但主要习俗有“兰汤洗浴”“挂系艾蒿、菖蒲”“饮药酒”“吃粽子”“赛龙舟”等,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吃粽子”“挂艾草”和“赛龙舟”。而“屈原纪念说”,更为端午节增添了强大的文化内涵。

在古诗词邂逅健康绿色生活。中国传统节日因农耕文明而兴盛和传承,追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唐·元稹《表夏十首》)形象生动的描绘了吃粽子的饮食习俗。“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宋·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表现出兰汤沐浴、喝菖蒲酒、互赠粽子等端午习俗和节令特点。“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宋·苏轼《浣溪沙·端午》)用细腻的笔触描写温婉与柔美的女性欢度端午佳节的习俗。“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宋·陆游《乙卯重五》)描绘了端午时节吃粽子、插艾草、制香囊、点朱砂的田园生活。“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元·文天祥《端午即事》)描绘了端午悬挂艾草。在医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与自然环境相互适应的过程中,除了用兰汤沐浴,悬挂艾蒿等外,人们还采用饮菖蒲酒消除湿气、用雄黄驱除毒虫等防护方法强身健体。“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唐·李隆基《端午》)“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明·汤显祖《午日处州禁竞渡》)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清·李静山《节令门·端阳》)描绘了端午饮菖蒲酒、雄黄酒等习俗。

在古诗词邂逅奋进拼搏精神。独具特色的龙舟、深沉激昂的鼓点、协调有力的划桨等成为端午龙舟的鲜明标识。“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唐·张建封《竞渡歌》)“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唐·卢肇《竞渡诗》)“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明·边贡《五日观竞渡》)“竞渡歌声唤起魂,夺标争胜万人喧。”(清·萧疏《午日处州禁竞渡》)“年年竞渡喧歌唱,雪屋崩银浪。”(清·陈维崧《虞美人·端午闺词》)等古诗词用生动的笔触,把龙舟竞渡的百舸争先激烈场面展现的淋漓尽致。而“生衫团扇香盈路,最忆西陵竞渡舟”(清·樊增祥《端午》)表达了纵然被端午欢娱的气氛围绕,但最想念还是年少时西陵峡上竞渡的热闹场面。赛龙舟所蕴含的团结协作、奋发向上、力争上游的拼搏精神始终激励人们在在奋斗中逐梦。

在古诗词邂逅家国情怀认同。“今年重午住京华,一寸心情万里家。” (元·吴师道《端午》)以距离上的强烈对比展现了对家乡的无比眷恋。家是小的国,国是大的家,爱国情怀是爱家情感的深化。“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唐·殷尧藩《端午》)表达了端午时节对国泰民安、天下太平的美好期待。“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唐·文秀《端午》)“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宋·张耒《和端午》)直抒心臆讴歌了屈原以身殉国的崇高精神。与端午有密切关系的屈原、伍子胥、勾践、曹娥等人物都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和人伦情感。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尊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要有历史延续性的“传”,更要有更具生命力的“承”。 在“梅子黄时端午又”的石榴花开时节,一起在古诗词中邂逅端午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韵味,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董亚平(武汉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

扫描二维码
在您的设备上浏览本页

网站简介广告服务标识说明凯发全站app的联系方式法律声明建议投诉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