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凯发全站app
今天(6月24日)
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在京揭晓,
李德仁院士、薛其坤院士
获得中国科技界崇高荣誉。
作出了杰出贡献。
“我这一生的工作,
就是让测绘这一过程实现数字化、
智能化、自动化、实时化。”
李德仁院士常用不停歇地思考、
不停歇地创新
来形容自己走过的历程,
从跋山涉水扛着机器测量,
到航空遥感再到卫星遥感,
引领中国测绘遥感学科
稳居国际前列,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39岁读研究生
博士论文解决一个世界性难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急需地图资料,发展测绘技术迫在眉睫。经过艰苦筹建,1956年,武汉测量制图学院成立,李德仁在这里遇到了恩师王之卓。
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考试,39岁的李德仁如愿考上王之卓的研究生。三年后,李德仁院士以全优的成绩获得了硕士学位,站在中国测绘学界的前沿。
1982年,李德仁获得赴联邦德国交流学习的机会,在王之卓的推荐下,师从国际著名的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阿克曼教授。当时,阿克曼给了他一个航空测量领域极具挑战的难题。“题目是找到一个理论,能同时区分偶然误差、系统误差和粗差。”李德仁回忆说。
误差问题是当时的世界性难题,作为访问学者,李德仁在德国的时间只有两年多。不过,导师阿克曼教授为李德仁提供了支持,让他可以坐在一把椅子上同时使用三个终端,还为他提供了资金帮助。
李德仁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最终仅用一年零四个月的时间,就用德语完成了博士论文。他的博士论文解决了这个世界测量学上的百年难题。
“科学要为祖国服务”
他引领中国测绘学科稳居国际前列
李德仁从德国毕业时,国外多家科研机构向他伸出了橄榄枝。面对邀约,李德仁毅然选择回国,投入祖国的建设中。
妻子朱宜萱在当时给他的信中写道:“你是一头牛,吃国家的草,一直到了45岁,你怎么不为国家为人民产点奶?你现在应当回来挤奶了,这是你做贡献的时候。”
1985年,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李德仁婉拒了德国和美国科研院所抛出的橄榄枝,从德国学成回国。李德仁说:“科学要为祖国服务。学到本事就要为国家做贡献,这是我们那时最真实的想法。”
从提出测绘界的“李德仁方法”,到解决了误差可区分性这一测量学的百年难题,再到研制我国“航天-航空-地面”3s集成的测绘遥感系列装备,李德仁用一项项创新成果,引领中国测绘学科稳居国际前列。
“测绘遥感已进入智慧时代。”从智慧城市到智慧手机、自动驾驶,李德仁正围绕测绘遥感的多元化应用进行深度开发,致力实现空间感知的智能化。
李德仁说:“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地工作,用我们的技术满足国家的需要,满足人民的需要。”
7院士给本科生上课
82岁的生日在讲台上度过
7院士给本科生上课,左起张祖勋、刘经南、宁津生、李德仁、陈俊勇、龚健雅。资料照片
“测绘学概论”是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历届本科新生的基础课,这门课始自1997年9月,20多年来,宁津生、李德仁、陈俊勇、刘经南、张祖勋、龚健雅、李建成等7位院士先后加入教学团队,用渊博知识、开阔眼界、对测绘专业的深刻见解,激发一代代学子对测绘学的热爱,献身祖国测绘事业。
2021年12月31日,李德仁迎来了82岁生日。这一年他最开心的事儿,不是主持完成的“天空地遥感数据高精度智能处理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而是教师节当天在本科生讲台上度过……
当天下午,李德仁正准备开讲“测绘学概论”;对他来说,这只是几十年教学生涯中的普通一课。谁知,台下200多名大一新生一起唱起了《感恩的心》,并向院士献上一束鲜花,李德仁院士觉得有些不好意思:“老师给学生上课,不是应该的吗?”
武大遥感技术学科连续7年排名全球第一。数十年来,李德仁既是科学家,也是老师,带着团队、学生瞄准国家重大需求,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谱写着立足中国、展望全球的科技跨越式发展的中国遥感测绘故事。
“除了我自己之外,现在整个团队都很年轻。”李德仁在接受采访时笑着说,技术进步飞速发展的时代,只要是有能力的年轻人,无论本科生、硕士生,都可以放到科研一线,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
今日同时获奖的薛其坤是凝聚态物理领域著名科学家,取得多项引领性的重要科学突破。他率领团队首次实验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学术影响;在异质结体系中发现界面增强的高温超导电性,开启了国际高温超导领域的全新研究方向。
扫描二维码
在您的设备上浏览本页